我的账户
博文供求网

自媒体资讯干货

亲爱的游客,欢迎!

已有账号,请

立即登录

如尚未注册?

加入我们
  • 客服电话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400-000-0000

    电子邮件

    xjubao@163.com
  • APP下载

    博文供求网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博文供求网公众号

博文供求网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

李玫瑾教授,请不要信口开河误导家长害死孩子

2021-04-23 发布于 博文供求网
赚钱

  关注天使支教并“设为星标★”一起探寻适合儿童的教育!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常好常乐

  01

  李玫瑾,可能是目前中国最火的“育儿专家”之一;

  甚至应该去掉“可能”,没有“之一”。

  李玫瑾曾作为犯罪心理学家被公众所熟知。

  

  

  (*百度百科介绍)

  人们由此感到困惑: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都不是普通人,他们的经历和心理都不具备推广性。

  那么,用犯罪人的成长经历得出来的理论,来指导育儿,会不会显得很滑稽且很可怕?

  这也许会被斥为先行设限的“偏见”,尽管需要承认术有专攻,但一位犯罪心理学家未必就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育儿专家。

  所以,我们还是需要就事论事。

  李玫瑾有个很重要的观点,对孩子给孩子立规矩要做到“四个不要”:

  一不要骂,二不要打,三不要说教,四不要走开。

  乍一看,没什么问题。

  但是,如下的论述就让人头皮发麻了。

  孩子犯错误了,“将孩子带回家,架进卧室,关上门,然后不打不骂不走开,任由孩子哭闹”。

  关键来了,“笑眯眯地看着他哭,欣赏他的哭”……

  哭是人类表达情绪、情感的一种方式。在李玫瑾讨论的场景中,孩子的哭闹更多是表达自己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的负面情绪。

  我们经常会看到,许多家长看到孩子哭闹的第一反应是告诉“不要哭”,甚至斥责孩子“不准哭”,这个时候孩子往往会哭得更厉害。

  因为孩子从父母的反应那里接收到的信息是:不能表达或者不准有负面情绪。

  当然,也许李玫瑾教授会辩解,自己没有主张不让孩子哭,而是“看着他哭,欣赏他的哭”。

  不予孩子正面回应,甚至表现出“欣赏”般的看戏心态,可惜李玫瑾教授不是学数学的,否则应该去求一下孩子心理阴影部分的面积。

  因为,对孩子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冷暴力。

  曼彻斯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EdwardTronick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静止脸实验(StillFaceExperiment)。

  在这个实验里,当妈妈与孩子互动时,孩子非常开心,积极回应;

  在母亲对孩子毫无反应的这段时间里,实验证明,孩子的心跳加速,体内压力激素增加,如果持续下去,孩子大脑关键部位的细胞可能死亡。

  父母对孩子的冷暴力,导致孩子内心安全感缺失,因此孩子表现出来的配合或服从,都只是假象,这样很容易孩子对父母不安全的依恋关系。

  2

  在本质上,这是家庭PUA。

  知乎网友这样总结李玫瑾的育儿观:

  先摧毁你的自尊,再控制你的行为,最后左右你的人生。

  用是否成为科学家衡量孩子的“社会价值”,说明其价值观之守旧,没有对行业的多样性形成客观的认知;

  用“我能控制你”来衡量育儿效果的成败,说明她没有意识到尊重对于育儿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也没有意识到控制欲在教育当中是多么的可怕;

  她呼吁立法用牺牲中国女性的三年时间和事业潜力来提升教育质量的整体水平,说明她对性别的不平等待遇是多么的漠视和纵容;

  她还提倡家长一定要发掘孩子的能力特长以及尽早干预,说明她并不知道兴趣才是源动力,也不知道孩子对人生的掌控感才是孩子不会走向堕落的最大保障;

  她举例说“为什么别的孩子做得到而你做不到?”的时候,把问题归结于孩子的能力问题,而没有看到这种对比是在走向摧毁孩子自尊的可怕深渊。

  同为知名育儿专家尹建莉对李玫瑾的评价更不客气。

  *尹建莉微博截图

  

  她认为李玫瑾是“家庭教育的门外汉”。

  在她看来,李玫瑾对儿童是“有罪推论”。

  虽然这最能讨好一些家长,却是最反教育学的立论基础。

  尽管李玫瑾把尊重、自由这些词用上了,但给出的方法都是控制、规范。

  尹建莉担心,这样培养出来的儿童非常容易把错误教育复制到下一代身上,把劣质教育的链条传递下去。

  尹建莉发现,越是有问题的家长,越是喜欢李玫瑾的观点。

  当然,它们都只是一家之言。

  你甚至还可能会认为,这是“同行相轻”。

  3

  李玫瑾教授到底有多不靠谱?

  几天前在微博上看到李玫瑾教授谈及抑郁症的视频。

  

  我之前零零碎碎看过李玫瑾教授的育儿视频,感觉她的确不是很专业。

  没想到,她会如此不专业,跟那些江湖术士完全没有任何区别。

  在视频里的讲演中,李玫瑾谈及了抑郁症,首先举了崔永元的例子。

  按她的描述,崔永元患了抑郁症之后,办了一期节目《我的长征》,“一边走一边拍”,“用了一年的时间走回来,回来以后宣布好了”。

  很明显,在李玫瑾看来,是“运动”治愈了崔永元的抑郁症。

  因此,李玫瑾针对抑郁症开出的药方是:

  “八点钟你就给我往外走,你能走多快就走多快,慢慢走。我中段让你休息,但是必须走到十一点半”;“中午吃完午饭……两点钟你接着给我往外走,走到五点半回来”,“吃完晚饭,你到游泳池里去,不到时间不许上来”。

  李玫瑾教授信心满满,“我要这么给你治疗,一个月到三个月,你到时候睡不着觉我给你倒贴钱”。

  一个人内心要膨胀到什么程度,才敢如此信口开河?

  抑郁症是世界难题。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抑郁症已成为人类致残的首要且独立因素,在中国的患者人数超过5400万,位列疾病负担的第二位。

  它的治疗若能像李玫瑾教授说的这样轻描淡写,那么,李玫瑾之于抑郁症,完全可以比肩屠呦呦之于疟疾。

  李玫瑾教授难道没看到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在招手?

  遗憾的是,李玫瑾教授说她“没时间”。

  李玫瑾教授到底在忙什么,忙到连如此伟大的事情都“没时间”去做?

  4

  公开信息显示,2002年,崔永元离开了让他成名的央视《实话实说》栏目,3年后,在央视《艺术人生》的访谈中,他向观众坦承,当时“得的是抑郁症,而且是很严重的抑郁症,重度”。

  直到2006年,崔永元的病症得到缓解康复。

  在王安忆翻译的《我的抑郁症》一书的序言《抑郁症是病,不是灾难》中,崔永元说,“我去医院看医生,我一五一十地说,医生一把一把地开药,我一天三顿三顿地吃。坚持了两年,太阳又从东边升起”。

  根本就不是李玫瑾教授说的,“用了一年时间走回来”,抑郁症治愈了。

  2007年5月,崔永元与作家余华共同出现在一个心理治疗大会的论坛上,面对台下数百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心理咨询师,崔永元说,治疗抑郁症的关键,就是“找到一个能治疗的医生”。

  那么,运动干预到底能不能治疗抑郁症?

  早在1905年,美国精神病学杂志首次发表了2例重度抑郁症患者运动后抑郁情绪缓解的报告。

  上世纪70年代,体力活动不足与人群健康关系的循证研究兴起,心理学者先是在大学生群体中验证了规律运动可有效预防和减轻抑郁症状,之后更多的临床证据引发了研究者对运动疗法的广泛关注。

  既往研究表明:运动可有效缓解抑郁症状,不同年龄、性别及疾病程度患者都能从运动中获益,不同类型和不同组织形式的运动都有抗抑郁作用,且与药物及心理治疗缓解抑郁的效果没有显著差异。

  2004年以来,英国、加拿大和美国已将运动疗法列入抑郁症的治疗指南。

  但需要指出,有研究显示,运动疗法的适宜人群是轻到中度、对运动有意愿、有动力参与、其身体状况足以支持运动参与的患者。

  而对于认知功能障碍独立于抑郁症状之外的患者,运动对抑郁症患者认知缺陷影响研究结果尚不一致。

  一项涉及125例患者为期8周有氧运动干预实验显示,运动后数字连线、持续性操作、数字广度和词语流畅性测试等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患者的认知功能有效改善。

  然而,另一项对56名18-60岁的门诊抑郁患者进行12周有氧运动的研究,仅见反映精神运动速度的连线成绩显著提高,故研究者认为,可能因为年轻和(或)轻、中度抑郁症患者认知损害较轻,运动改善效应不大所致。

  另一份涉及8项实验、637名患者的meta分析也没有发现运动对认知的实质性改善,认为干预时间短、频率低和强度低的运动均不会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对于不同患病程度的抑郁症患者,目前的一致观点是,规律运动可显著缓解轻、中度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效果与传统抗抑郁药和心理治疗相当,而对于重度抑郁症患者,有氧运动运动则是传统治疗方法的有价值的辅助手段。(以上引自:朱笑彤、任园春等:《运动干预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综述)》,《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1.35(01))

  综上,显而易见:

  首先,运动干预,并不是对所有抑郁症患者都适合——如果患者连意愿都没有,李玫瑾教授是不是想强制他们?

  其次,运动干预也并不是对所有患者都有效,更不可能像李玫瑾教授所宣称的,“一个月到三个月,你到时候睡不着觉我给你倒贴钱”。

  更何况,睡眠的改善并不意味着抑郁症的治愈。

  所以,我最担心的问题是,由于对抑郁症认知不足,以及患病可能带来的耻感,李玫瑾信口开河称运动就能治愈抑郁症,以李玫瑾现在的影响力,它会给多少家长及患者产生误导,从而贻误治疗?

  (参考资料:知乎《如何评价李玫瑾教授》)

  

  本文转自公众号:常好常乐

  儿童的未来在教育

  未来是一个需要创造力的时代

  有没有一种教育能让孩子

  不被各种试卷扼杀掉应有的创造力?

  有没有一种教育能让孩子

  在老师陪伴下建立属于自己文化的归属?

  有没有一种教育能让老师

  与孩子一起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寻找未来教育家,一起探寻适合儿童的教育

  【后天研习院】2021“教育创新(儿童创造力)研习营”招生

  了解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

1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 博文供求网
    1970-01-01
  • 博文供求网
    1970-01-01
  • 博文供求网
    1970-01-01
  • 博文供求网
    1970-01-01
  • 博文供求网
    1970-01-01
  • 博文供求网
    1970-01-01
博文供求网

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Get最新资讯

相关分类
热点推荐
关注我们
博文供求网与您同行

客服电话:400-000-0000

客服邮箱:xjubao@163.com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博文供求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博文供求网 X1.0@ 2015-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