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交友网 没有人离得开五谷杂粮,只是不知道,许多年前,那些领袖们是否也同如今的许多游子那样,心里念念不忘的是家乡的味道,他们的菜谱中,会不会始终给家乡美食留有一个位置?别的不说,那个慈爱的邓小平“老爷子”喜欢吃什么? 大多数人提到“领导”的饮食,想得多是衣食无忧、荤素平衡。可是邓小平那个年代,显然同如今不一样,虽然也会有专人照顾他的饮食起居,可终究条件比不上现在这个社会。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邓小平又养成了怎样的饮食习惯呢?
有规律的一日三餐 要想有一个好身体,就必须有良好的饮食习惯,这一点,邓小平同志就给当代青年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
在邓小平身边当了四十多年警卫秘书的张宝忠,提到老爷子的饮食习惯,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一日三餐十分按时,一般就是八点吃早餐,十二点午餐,晚餐在六点半。” 作为领袖,邓小平有多忙想必不用多说,可是就算再忙,他也坚持按时吃饭,而且是“几十年基本不变。” 除了用餐时间规律,邓小平三餐的餐食也很有规律。“他的早餐一般就是鸡蛋、稀饭、馒头、泡菜这些,午餐和晚餐基本是四个菜一个汤。”张宝忠这样说。作为一个四川人,邓小平当然也钟爱家乡美食。但是比起红亮亮的“辣”,他似乎更喜欢肉。 尽管早餐清淡,可邓小平也喜欢在中午或者晚上吃点肉,而且,他“特别喜欢肥肉”,回锅肉、粉蒸肉等,都是邓小平的心头好。当然,酒也是少不了的。 而且,“老爷子喜欢喝点白的”,可是老爷子喝酒很有数,从来不会喝多。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不适,他也逐渐由高度酒转为了低度酒,直至彻底戒掉了酒精。
可这并不意味着邓小平饮食不均衡。除了喜欢吃肉,他还喜欢吃粗粮。据说邓小平的养生秘籍,就有“一周至少吃两次粗粮”这样一条,窝窝头、小米粥,也让老爷子“爱不释手”。 有关邓小平的“四菜一汤”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条件还比较艰苦,那时候的邓小平,其实还吃不上“四菜一汤”,只是跟着大家吃“大锅饭”。 照顾他饮食的人怕邓小平这样子营养跟不上,有时候会单独炒一个菜给他吃,可是邓小平却把这唯一的菜让给了小孩子,自己依然吃“大锅饭”,一点架子都没有。 改革开放之后,条件好起来了,邓小平身边的人觉得可以适当给他加几个“硬菜”了,可是却被邓小平拒绝了。他觉得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搞铺张浪费那一套,能吃饱就行了。所以哪怕后来生活条件再好,邓小平家的餐桌上,也几乎都是家常版的“四菜一汤”。 邓小平的饮食习惯,规律在三餐的按时,规律在“喜欢肥肉,也离不开粗粮”,更是规律在不论何时都不忘初心,坚持勤俭。
邓小平吃徽菜 说到邓小平的饮食习惯,“徽菜”的发展也多少受到过他的影响。 1974年2月8日,徽菜名师高耀水奉命去邓小平家值厨。第一次给老爷子下厨的高师傅,决定发挥自己的特长,做一道徽菜给老爷子尝尝。就在他思考应该做什么的时候,公务员买来了半条草鱼,而且又是鱼尾部分,这正是徽菜“红烧划水”的原材料! 经过高耀水的烹饪,邓小平吃到了这道菜。可是菜一入口,邓小平就觉得不对劲来了。这肯定不是家里老厨师的手艺,必然是换了新人。于是经人介绍,邓小平认识了高耀水。而对于这道菜,邓小平当时给出的评价是,挺好吃,就是少了点辣味。吃鱼怎么能不放辣呢?
他不允许家里人浪费粮食,自己对饮食也不挑剔。哪怕是“回炉重造”的烩菜,也能让邓小平吃得津津有味,他深知贫穷年代百姓的不易,所以哪怕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也不曾放任自己浪费粮食。 同年4月19日,邓小平同志出席联合国第六次联大特别会议胜利返京之后,依旧对这道“红烧划水”念念不忘,他点名要高耀水再给自己做一次这道菜。 收到命令的高耀水当即准备好了食材,只是在这次烹饪过程中,或许是“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他并没有继续按照徽菜的传统,而是根据老爷子的喜好,放了点辣椒。 再次吃这道菜的邓小平本来是十分期待的,然而鱼肉一入口,老爷子不肯了。他并没有如高耀水想的那样,对他这个小小的改变感到满意,而是“批评”了高耀水: “这道菜怎么能放辣椒呢,既然是徽菜,那就该尊重徽菜的传统,该怎样就怎样,如果放了辣椒,那它就不是徽菜里的红烧划水了,这样徽菜还怎么传承下去?”
一席话让高耀水如醍醐灌顶,也正因为这两次给邓小平烹饪徽菜的机会,让高耀水深刻领略到了要想振兴徽菜,首先就得尊重传统,失去传统特色的徽菜,就再也不是徽菜了。无疑,这次经历让高耀水在弘扬徽菜文化的道路上少走了许多弯路。 邓小平虽然是个四川人,可他并没有把自己的饮食习惯强行加到其他菜系里面,而是本着尊重传统的原则尊重饮食差异。不仅是在饮食上,在国际间友好交流上,邓小平也是如此。所谓以小见大,大概就是从饮食习惯也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格和道德修养。 当然,作为一个正宗的四川人,对于辣的偏爱,邓小平是不加掩饰的。可一旦自己的喜好会影响到一门传统手艺的传承和推动,对他而言,便是不可接受的。喜好是私人的选择,但传统手艺是世代的传承,那是一方水土一方人的饮食文化,是一抹不能忽视的重要色彩。
时令“水果”、“新鲜”烩菜 身为一个大国领袖,邓小平并没有半点骄奢,不论是改革前后,他都秉持着勤俭节约的原则,铺张浪费从来没有出现在他身上。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能吃饱饭已经是一种“奢望”了,更别说是吃到水果。可是邓小平吃水果,却有自己的“要求”。 “有什么吃什么,什么下来吃什么。春天就吃水萝卜,夏天是西红柿和黄瓜这些。”从秘书张宝忠口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平易近人的“小老头”,虽然是个大国领导人,可邓小平却不会以领导人的饮食标准来要求自己。 邓小平并不是一个人在厉行节俭,在他的熏陶下,他的家人也养成了良好的饮食习惯。在邓家,虽然晚餐的四菜一汤会略有变动,可一直没有改变的一道菜,叫“烩菜”。 其实所谓烩菜,不过就是把中午吃剩的菜再加点白菜、萝卜、豆腐炖一炖接着吃,可就是这样一道菜,在邓小平的餐桌上“最受喜爱”。 他不允许家里人浪费粮食,自己对饮食也不挑剔。哪怕是“回炉重造”的烩菜,也能让邓小平吃的津津有味,他深知贫穷年代百姓的不易,所以哪怕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也不曾放任自己浪费粮食。 尽管后来生活条件好了,邓小平家的伙食也改善了,可这道“烩菜”依旧是雷打不动的邓家餐桌的“老顾客”。
哪怕是川菜爱好者,邓小平的食谱里,有关川菜,也只是简单的“宫保鸡丁”、“麻婆豆腐”这些,他不会因为自己的喜好改变徽菜的传统,自然更不会放纵自己的喜好,顿顿享用大鱼大肉。 邓家的家风也如同邓小平的饮食习惯一样,勤俭、质朴。老爷子一生节俭,除了在饮食上不搞铺张,穿着也很朴素。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毅然决然地将积蓄捐给了教育和科研事业。 邓小平不在吃的上面挑剔,不许家里人倒掉剩菜,并非吝啬,他只是想把省下来的每一分钱,都用在钢刃上!
结语 一代领袖邓小平的饮食看起来跟普通百姓也没什么区别,可他坚持了一辈子的用餐习惯却值得所有人学习。 饮食不在精巧而在健康,吃饱就好,铺张浪费是绝对不能有的。邓小平的饮食习惯其实是他为人处世的习惯,五谷杂粮里面,满含做人的道理。一辈子节俭的邓小平,值得后辈敬重! 从邓小平的饮食习惯上我们能看到老一辈领袖的质朴节俭,正因为他们吃过苦,才有了我们如今的甜。而他们那颗不改的初心,也将始终照耀着前方,不论是徽菜的发展,还是当代青年的进步,都将在先辈的指引下,行向光明。 如今,我们沐浴在社会主义的阳光之下,经济也不断腾飞发展,国力强大。但过往的艰苦和先辈们所付出的血泪,都值得被永生铭记。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博文供求网
2025-05-09
2025-05-09
2025-05-09
2025-05-09
2025-05-09
请发表评论